扎根太行 劳模精神育后人 追记全国先进工作者、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_河北建工集团
扎根太行 劳模精神育后人 追记全国先进工作者、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
作者:建工集团  点击次数:7389  更新时间:2016-05-30

摘自《河北工人报》(2016年05月28日 01版)

■李保国早年在山区开展技术培训

李保国走了,走得那么匆忙!

 

灰白的旧办公桌上,打造太行山腾飞“新航母”的资料还没整理完;家里的茶几上,丹参滴丸、托普利、银杏叶片等十几种药品堆放在塑料袋中;越野车上,行李卷还是那么整齐地摆放在后备厢里;办公室里“劳模水晶像”上的他还是那么的亲切……看似一切如故,但他确实离开了我们!

 

李保国,河北农业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曾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燕赵楷模等荣誉称号。在农民心中,他是“科技财神”,让众多农民依靠科技走上小康路;在学生心中,他是严师慈父,用一言一行影响了一批批接地气的“兴农人”;在同事心中,他是旗帜、是榜样……35年来,他把太行山区生态治理和群众脱贫奔小康作为自己的毕生追求,用科技力量帮助百姓脱贫致富,创建了一套完整的山区生态开发模式,探索出了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扶贫新路。

 

2016年4月10日,李保国教授因病在保定逝世,享年58岁,人们陷入悲痛之中。

 

■“让我变成农民,让农民变成我”

 

“第一次在山上看见他,感觉一点儿不像教授,胡子拉碴的,穿着运动鞋、大棉袄,冬天在大风中和技术员一起整地下桩,很难把这样的形象与大学教授联系在一起。”平山县富通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岳磊回忆说。

 

从整地的坡度、朝向,到开沟的宽浅深度,树木的株行距,李保国教授近乎苛刻的要求,让岳磊真正认识了“专家”,也使他对原认为“差不多”的园区规划“大动干戈”。“一是一”的求真态度,让岳磊和技术员看到了致富奔小康的希望:“李教授是个真正为民着想的人,是真的想帮助我们的人。”

 

李保国教授扎根山区,心里装的都是农民。“他常说,和农民打交道就要和他们融合一起,这样才会得到信任,才能更好推广技术。”张雪梅是李保国教授带出的第一个博士生,她哽咽着说:“李老师被晒得黑黑的,衣服总是皱皱巴巴。不知道的,绝对会认为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甚至有一次还闹了笑话——学校一个新来的门卫,见他的装扮,不让他进校门,打电话给办公室,让人到门口接他……”

 

“我和李保国是1996年认识的。那年8月,连降暴雨,山洪暴发,洪水冲走了我们村200多亩保命田,山上的果树遭受严重损失。群众都说,日子没法过了!”内丘县岗底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回忆说。就在这时候,省科技救灾组来了。救灾组的一个人递给他一张用烟盒写的纸条,上面写着两行字:“需要果树管理技术,我可以帮忙。联系电话XXXXXX,李保国。”20天后,没想到,李老师真把行李卷搬进村里了。

 

之前,岗底村农民种苹果不套袋,卖不上价钱。李教授教果农套袋,有的说:“苹果不见光、不透风,能长吗?品相能好吗?”质疑声不断,李老师见状,认为百言不如一见,于是自己花钱买来苹果袋,让果农免费试用。他对果农说:“赚了是你们的,赔了算我的。”尽管这样,他买的16万个苹果袋,还是剩下了8万个没人领。作为村里的负责人,杨双牛有点着急了。李教授劝他:“别急!农民最讲实惠,一旦他们看准了,你拉都拉不住。”收获的季节到了,套了袋的苹果红红的,细皮嫩肉,酸甜适口,一亩地多卖了3000多元!果农们看到了效果,第二年,他们自买苹果袋160万个,第三年1800万个,带来直接效益900多万元!

 

“别看他穿戴不讲究,说话幽默,但偶尔也会发脾气。”邢台县前南峪村农业党支部书记王晓棠回忆说。有一次,在做疏花疏果技术培训时,李教授和时任农业大队长的王晓棠发生了争执。“咱老观念认为,只要果子结得稠,就能卖成钱,把果儿拧掉太可惜了!”面对王晓棠的执拗,几次争执后李教授火了。他拿起笤帚说:“在果树管理上,必须按我的思路,不然我就不客气了。”为了改变群众陈旧的技术观念,李保国留下王晓棠没有疏果的几棵树做对比。当年秋天,这几棵树的结果率果然不如疏过果的果树。“当队长的服气了,队员肯定跟着干。”王晓棠心服口服。

 

前南峪生态经济沟、富岗苹果、绿岭核桃、平山葫芦峪、南和至高点……再到那么多数也数不清的帮扶点,李保国教授用科技之手点亮了这一串闪亮的名字。在别人眼里,哪怕是建好一个基地都不容易,可是他却让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10万亩苹果生产基地、百里核桃产业带、万亩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已经建成……从大学毕业留校工作开始,李保国教授先后取得研究成果28项,举办培训班800多次,推广36项实用技术,累计应用面积1826万亩,让140万亩荒山披绿,使山区增收35.3亿元。

 

■“他不仅是严师,更是慈父”

 

李保国教授的教学科研团队和学生之间建起一个微信群叫“桃‘李’之家”,名字是李保国起的,他自己的用户名叫“老山人”。“李老师,您可能不知道,私下里我们都亲切地叫您‘老头儿’,可是我们的‘老头儿’才58岁,也只有58岁……”作为李教授的学生,张玲第一次大胆地“说出”了心里话。

 

李保国是大牌教授,可他不管多忙,都按时给学生们上课,从来没有调课、耽误课,有1000多名本科生听过他的课。有的人劝他说:“你光带研究生搞科研早就超工作量了,本科生的课就象征性上几次,剩下的给年轻老师分分,就行了。”可他坚决不同意,说要从本科阶段开始引导,让学生热爱农林专业。李保国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长期的科研探索、大量的科研成果,能够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将最新知识传授给学生。他的课学生们最爱听,每年报考李保国的研究生最多。他先后带了67名博士、硕士生,每年都超额完成教学工作。

 

李保国对学生“严”是出了名的。2013年,他的一个硕士生因为前期不认真,被要求寒假留在学校写毕业论文,直到除夕那天写完才回家。每名研究生一入学,就会收到一张在校期间的任务清单:第一学期完成课程学习和开题报告,第二学期开始在实践基地实习一年,完成实验并写出研究报告……每一项都有详细的要求和明确的时间表。个别学生写论文时在电脑上复制抄袭,被李保国严厉地批评:“要走正道,不要耍小聪明。”

 

李保国的“慈”也是出了名的。李保国的助手齐国辉回忆说:“我和李老师一起去基地,知道我怕冷,吃不了辣菜,冬天出门前总是提醒我多穿点衣服,做饭时总是嘱咐少做辣菜。”在报成果时,他却把我们的名字往前放,他经常说:“你们好好干,谁干得多谁排前面,这对你们有用。我什么都不要了,以后我就给你们打工……”

 

“在老师的心里,我们就是他的孩子,我们也早就把他当成父亲了。只是这些年,我们只享受了慈父对子女的爱,却从没尽一天的孝心,他这么突然走了,留给我们终生的遗憾。”河北绿岭果业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陈利英回想起与李保国教授在一起的日子,泪流满面。

 

■“在我们心中,李老师是

 

一面永远飘扬的旗帜”

 

“李老师经常说,人活着就要多干事,多干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没事干,精神就空虚了。”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党委书记卢振启感慨万千:“在我们心中,李老师就是一面永远飘扬的旗帜……”

 

像许多夫妻一样,李保国夫妻俩也很用心经营着自己的家。不一样的是他们有三个家:一个是城市里的家,在保定河北农业大学家属院;一个是山里的家,在各个帮扶基地;还有一个是流动的家,就是常年穿梭在山地平原间的那辆越野车。“我们是大学同学,1981年结婚,一起生活了35年。我们既是生活伴侣,也是工作搭档。这些年,我陪伴着他几乎走遍了河北的山山水水。”李保国妻子、河北农业大学研究员郭素萍回忆着说。他患有重度的糖尿病、冠心病已十来年,每天要吃10多种药,他深知自己的病情,也知道这个病最怕劳累,但他从不舍得停下脚步歇一歇。35年来,他先后举办培训班800多次,每年深入山区200多天,每年行车4万多公里……

 

2015年12月,李保国应邀参加“燕赵楷模”发布厅节目录制,结束时已经晚上9时多了,大家都知道他第二天要去平山县搞培训,考虑到他身体不好,都劝他住下休息。他坚持自己开车连夜赶过去:“今晚赶过去,明天一早就能干活,和当地的人都说好了。”仅从2016年1月到他去世的101天里,在他的记录本上密密麻麻地记着一个个任务的行程:共计外出62天,7860公里。

 

“我经常劝他多休息,但他总是从容面对,一笑而过,转身又投入到紧张忙碌的工作中。每当我看到他拿出注射器为自己注射胰岛素时,不禁眼眶模糊,但又为拥有这样一位毅力坚韧的同事感到自豪。”河北农业大学园艺系教授张建光说,“他用自己的知识造福了百姓,践行了一个知识分子的崇高职责,也给燕赵大地留下了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

 

“我从1996年硕士毕业加入李保国老师的团队。20年来,我见证了李老师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创新了一项又一项山区综合开发治理的新技术,打造了一批又一批山区开发的典范,把最好的论文写在了巍巍太行山上。”李保国助手齐国辉哽咽着说,“虽然李老师走了,但我们的团队还在,他的精神、他的思想已经深深扎根于我们心中,我们一定不辜负他的期望,把他未完成的事业做得更好!”

 

斯人已逝,精神长存!

 

李保国教授去世后,他生前工作的山区百姓为了纪念他,取走部分骨灰,安葬在他生前为之奋斗的太行山上,与巍巍太行相融,与山区百姓相依……